我一直以为“社恐”只是我平时不喜欢说话,直到有一天,我被拉去参加公司聚餐,才意识到——
原来我不是“不爱社交”,我是“社交有恐慌”。
周五下午,主管笑眯眯地走来:“晚上大家一起吃个饭哦~”
我脑子里第一反应不是吃什么,而是:“我要坐哪里?能不能不说话?万一被点名敬酒怎么办?!”
到了餐厅,我默默挑了一个靠边的位置,背对人群,面向出口,方便随时“战术撤退”。
刚坐下,HR姐姐就热情地递来菜单:“你来点几个你喜欢的菜吧!”
我的内心:“千万别太冷场,显得我不合群。”
我的手:“请给我一个糖醋里脊,谢谢。”
吃饭的时候,整个桌子热火朝天,有人讲段子,有人喝酒,还有人在讨论今年年终奖怎么花。
而我,端着一杯可乐,笑得像个贴心但安静的背景板,偶尔附和“哈哈哈哈”,但其实没听懂。
最怕的就是**“轮流说两句”**这种社交地狱环节。
“来,咱们一个个说下最近生活的开心事吧~”
轮到我的时候,我笑得像个毕业班最后一排的学生:“我……最近……终于把袜子都配成对了。”
全场尴尬了0.5秒,然后有人补了一句:“哈哈哈你太可爱了~”
我差点原地升天。
回到工位,我总结出一套**“社恐人类职场求生术”**,以下请记笔记:
✅ 能发邮件就不打电话。
哪怕是只需要说一句“这个文件已发”,我也会写成“您好,附件已上传,如有问题请随时联系,谢谢您”。
✅ 走廊偶遇,90°微笑点头式打招呼。
不要过多寒暄,那样容易误入“下一个你要去哪”的尴尬回合。
✅ 午饭时段提前五分钟行动。
晚了怕跟人撞时间,早了还能享受“一个人坐角落静静嗦粉”的快乐。
✅ 群里艾特你,先观察三分钟再决定回不回。
不是我没礼貌,是我需要心理建设!
有人说:“你这不是社恐,是‘精致的孤独患者’。”
但我觉得没毛病。
我不是不喜欢人,我只是太懂自己了:只要一进入人群,我的“社交能量”就像电池一样哗啦啦流失,最后只剩一个肉体空壳在点头微笑。
不过,有时候,社恐也能遇到意外的“友好bug”。
有一次开会,我旁边坐着另一个新同事,全程没说话。
散会后我们一起下楼,他突然说:“你刚才全程都没说话,感觉好舒服。”
我顿时一震:“你也是社恐?”
他点头:“咱们以后开会坐一起吧,社恐联盟成立。”
那一刻,我仿佛被拯救了。
原来在庞大的社交森林中,总会有一些像我一样小心翼翼的同类,我们用“沉默”彼此打气、用“点头”互相鼓励。
所以啊,别再说社恐是缺点了——
我们只是自带“静音模式”的高质量人类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