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人,租房这件事对我来说,已经不仅仅是“找个住处”,而是一次身心双重修炼。
第一阶段:理想与现实的碰撞。
我拿着预算去看房,想象自己住进阳光大落地窗、装修北欧风、配中央空调。
结果第一套房是“精装地下室”,窗户外是一堵墙;
第二套是“南北通透”,但门口通的那条是公交总站。
最后我退而求其次,选了个“老小区高性价比”,室内大概是90年代装修风格,一打开灯我以为自己穿越回了《我爱我家》。
第二阶段:合租的混乱日常。
我的室友是个凌晨不睡觉的打工人,每天两点开洗衣机三点煮面。
我本来打算养生,结果在他“吃火锅吗?”的邀请下彻底放弃抵抗,成功加入深夜肥宅联盟。
厨房是公共区域,但也是我最恐惧的地方。冰箱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鼓起的保鲜盒,谁也不敢打开它——仿佛打开它就会召唤出房东本人。
第三阶段:与维修斗智斗勇。
房东说:“有事你随时联系我。”
结果热水器坏了联系他,他说:“你先凑合几天,我最近在外地。”
马桶堵了联系他,他说:“你这应该是使用问题。”
天花板掉皮联系他,他说:“那个位置不影响功能。”
我一度怀疑我不是租户,我是驻扎在这儿的临时看护。
虽然生活狼狈、每天都有新挑战,但我还是在这个小小的出租屋里,煮过宵夜,哭过委屈,笑过生活,也慢慢长成了能独自面对一切的成年人。
出租屋没有归属感,但有我一天天咬牙撑下来的痕迹。